农村中老年人过世后小辈们要穿白衣裳,称之为穿孝服。这孝服在一年之后要“除”掉的,又称之为“除服”。这除服要请和尚念经的,有一定的仪式和讲究,其中一个很重要的环节就是要给逝者做一幢“房子”,用纸做的,让其有地方“居住”。这房子要请和尚念一些经在上面,称为“赞屋”。这一系列的过程不在此细说了,因为各地风俗不同,也没有实质性的意义。
在此想说的是,最近去了一“除服”的现场,目睹了和尚在“赞屋”时,里面所讲述的很多故事,其中就有方卿姑姑羞辱方卿的故事。经和尚绘声绘色地说唱,真的让人很同情方卿。同情之余,想说一些故事之外的一些猜想。
方卿的故事出自于《珍珠塔》。《珍珠塔》的故事在江南民间广为流传,讲的是南京监察御使陈王道的女儿陈翠娥与表弟方卿真心相爱,但陈母即方卿的亲姑母却嫌方卿家中贫寒,不能与他家小姐门当户对,不同意这门亲事。后方卿决心上京赶考,但苦于没有盘缠,方卿就上门到姑母家来借钱,但姑母非但没有借钱给方卿,还当面羞辱了方卿,姑母讥讽方卿从头到脚有“十个不像”,一副穷酸相,一辈子不会有出息!方卿也不甘受辱,反驳道:我母亲说我有“十样像”,说我将来有出息,能考中状元当大官!姑母听了恶言道:你方卿若能中状元,我姑母头顶十八斤香盘三跪一叩出门迎接你!方卿无耐只得离开陈家要出门,但姑母不允许方卿走大门,这样会有辱她家门第,只能走后面小门,方卿径出小门来到后花园“绿秋亭”,此时,翠娥匆匆赶到后花园绿秋亭内,将装着传家之宝“珍珠塔”的点心盒当作干点心赠给方卿,作为定情之物。...方卿不负重望,科举高中状元!被皇封为七省巡按大人,...方卿化装成唱道情上陈家恣意报复羞辱姑母!后经姑父、翠娥、方母从中劝说,两家消除前冤,重归于好,方卿与翠娥成亲,最终取得大团圆的结局!
《珍珠塔》里的故事有一定的真实性,在苏州同里古镇有珍珠塔景园,该景点位于退思园的西侧,全园面积27亩,分东、西、北三部分,由御第、陈家后花园、宗祠、陈家牌楼四大建筑群组成。是在原有的遗址上,遍请江南能工巧匠,搜集了各地建筑精品,根据原貌结构恢复重建而成。书生方卿和陈翠娥的忠诚爱情故事,就发生在同里这座深宅大院内。
在珍珠塔的故事里,方卿的亲姑姑似乎是反面人物。出口恶言,羞辱亲内侄,让人感觉好象有些厌恶。但是,我在想,方卿的亲姑姑也许有其苦衷!
试想,如果没有姑姑的“羞辱”,方卿能够发奋吗?陈家的主人陈王道已经是官至南京监察御使,完全有能力收养和照顾“落难”的公子方卿,但如果收留了方卿以后,也许情况就完全不同了。如果当时真的收留了方卿,方卿还能够“出人头地”吗?在那个安乐的环境里,开个后门做个小官是有可能的,皇封为七省巡按大人则完全不可能!再想一下,如果在方卿“成才”之前就将陈翠娥“许配”给了方卿,方卿还能够发奋努力科举高中状元吗?方卿还有这样的精力吗?天天陶醉于男欢女爱,方卿怎么可能会中皇榜呢?
因此,有理由相信方卿的亲姑姑为了使娘家人能够有出息,也为了使未来女婿能够成材,使女儿能够幸福,是故意身背“恶名”,心甘情愿让人辱骂的!其“苦心”虽不易显现,但完全有理由相信方卿的亲姑姑是为了方卿好,是为了方家好,也是为了女儿好才这样做的!
同时,由此推断,起初的方卿是一个浪荡之人,花花公子,虽然很聪明,长得也是“一表人才”,但“读书”却是很不用功的,作为姑母十分清楚这一点!所以,采用了激将之法,心肠很“硬”地把方卿扫出了家门!因为姑母很清楚,只有让方卿“吃得苦中苦”,才能使之成为“人上人”!事实证明,姑姑的苦心是正确的!虽然姑姑的行为让后人咒骂,但又有谁能真正理解其内心的苦衷呢?另外,在当时那个封建时代,作为亲姑姑的她怎么可能见到娘家的内侄是如此地“厌恶”呢?从逻辑上讲,也不大可能!况且,她也知晓自己的女儿爱着这个内侄,所以,只能推断,作为姑姑其“用心良苦”!
且看当今之父母,人人都希望自己的子女能够成才,考上大学,有一个好的工任。那么过去的大人应该同样有“望子成龙”的思想!
试着这样分析当初方卿姑姑的行为与想法,努力去改变方卿姑姑在人们心目中作为反面人物的形象,不知你同意否?